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“我身边的人说再这样逼下去就逃走。”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“中间人”李姐(化名)说。

在“全民放贷”的鄂尔多斯,像李姐这样的中间人数不胜数。他们是移动的地下钱庄,零零散散地从民众手里集合资金,然后投入煤矿、房地产和其他一些被认为值得投资的项目。月息往往两分以上,甚至到五分不等。

这些人开着名车、住着豪宅,在民间借贷圈里是同时受借贷资金链上下游追捧的明星。“过年家里从来没买过东西,衣服都不用自己买,想把钱存到我们这的人都提着东西提着钱来。”李姐不无唏嘘地追忆当时的风光。而现在,她家里正坐着一个81岁的老人和一个精神病患者,据说都是当初的“储户”派来要债的。

而这些人找上“中间人”的方式,多数都是主动的。李姐也没为找“储户”发愁过:“先开始拿别人的钱,利息给的好。他身边人就都认你了。看你有钱了,那些人慕名就来了。不是咱们找人家,是人家找咱们。”

找项目也没有科学的统计和评估。“你有钱了,有的人就把协议放过来,你有了钱也就晓得入股了,想投资了,不然放着钱作甚?”

在当地房价高涨的情况下,资金流向房产和煤矿最多。李姐投了五六个房地产项目,资金都未回来,仅仅是账面增长了一倍。而李姐也知道房地产项目从开始动工到售出,最少三年才能见回报,但她并不担心资金收不回来。

鄂尔多斯一名开发商表示,当地人把钱借出去,借款条上从来不写期限,只要你按期给利息,借款人就绝不会追债。大多数人都心安理得地认为,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收回来,也从未想到过会有房子卖不出去的一天。

李姐这样的中间人,靠新入账的借款来支付以前的借款利息。“这月你出下月他出”,源源不断有资金流入和找上门的借款人,使她从不担心有一天资金会断档。当地像李姐这样的中间人,不仅有普通老百姓,很多公职人员也在其中。而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,更能获得投资机会。

李姐肯定地对我说:“你要是在这,你也借钱给别人,谁不想过好日子。”当我笑说没钱时,她不以为然:“你妈、你朋友,他们的钱给你,你再拿过来。”

鄂尔多斯的所有人,就这样通过熟人、亲戚等关系,被借贷这张网缠在一起,互相牵连。而且这条资金链并不仅仅是由存款人、中间人和被投资人三个顺序环节的链条构成,中间各环节还有交叉。中间人之间也会挪借,比如,A临时差一千万就会从其他中间人手中借钱,这些账目往来十分混乱,每个存款人的资金在这样的体系中也已经无法单独计算。

和庞大的资金流动量相比,可参照的统计数据少得可怜。鄂尔多斯几乎没有统计民间借贷量的调研机构,金融办此前给媒体的说法也是“无法统计”。

李姐最想不通的是,之前她并没有见过政府提示风险,而政府的不反对在她看来就是鼓励。这样受政府“鼓励”的事为什么一夜之间变成了违法犯罪,李姐不能理解。刚见到我们时,李姐不停问我“非法吸收公众存款”如何定罪,苏叶女为什么被抓起来。

除了来自政府的压力,债权人的“挤兑”也让这些中间人的日子开始难过,而那些从中间人这借钱的人很少能把钱现在就还给他们,要么是房子卖不出去无法周转,要么是已经挥霍大半。李姐愤愤不平:“当初把钱给我的人就没罪?拿了我的钱不还的人就没罪?”多数民间借贷的中间人都如她一样,熟练敛财,却对金融犯罪、甚至资本市场的规则和信誉一片空白。他们不知道如何评估风险、计算收益、避免坏账,只用最古老的借贷知识和熟人维系的原始信用操控着巨额财富。

鄂尔多斯尚未触到资本市场的衣角,就已经先被煤矿带来的巨额资本撞了腰。

对于这些中间人来说,鄂尔多斯由光芒四射的舞台开始变成一个财富织成的梦魇。他们开始想逃离鄂尔多斯,倒并非完全是为了逃避债务,更多是出自对未来政策认知不确定的恐惧。“谁知道还有哪件今天被鼓励的事,明天就会变成非法?”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紫雾

王紫雾

1篇文章 12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金融组记者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1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1年 1篇
  • 最新文章